麻烦制造者 发表于 2019-8-15 20:02:14

三代人的坚守,福清“西池造”的故事仍在继续

走过140多年,城头镇西池村传统手工制陶的故事仍在继续。 这里,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枝独秀,是远近有名的制陶大村。
从房梁上的瓦片,墙根的烟囱,到灶旁的米缸、水缸,都有可能是源于“西池造”。 如同村民们口耳相传下来的,西池村的制陶手工艺无非是“老师傅带学徒,学徒出师,既而成为老师傅”,几乎每一个普通的西池人家,都有一个制陶好手,或年长、或年轻。可随着时代变迁,陶制品经历兴盛衰落。早些年,西池村还有四个手工制陶作坊。但走到现在,仅仅只剩下一家了。43岁的张述铭便是这最后一家的当家“掌门人”,不同的是,他已经把小作坊升级了,注册了“福州珠利陶业有限公司”。 走进张述铭的窑场。这里和厂房成排、烟囱耸立的现代化厂区完全不同。只有几座低矮的瓦房、简易棚架,散落在村道一侧,入口处堆着横七竖八的木材。

爷爷是做泥巴的,父亲是做泥巴的,我从小就在泥巴堆里长大。
但是即便如此,张述铭还是没有老一辈人对传统手工艺的坚持。他直接跳出了西池村,跟水泥玩在一起。直到前些年,父亲生病,唤他回家接手家业。

接手“家族企业”,并没有让张述铭成为西装革履、发号施令的“老板”。
已经进入中年,再从学徒开始学习制陶工作显然是行不通。好在,家里好些个亲戚是父亲一手带出来的制陶好手。离开制陶行业20年,48岁的陈友文被张述铭一家请了回来。而张述铭更多的时候,他给制陶师傅们打下手,晾晒陶坯……沾得一身陶泥。

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陈友文脱光了膀子站在两台大功率电风扇旁,一圈圈地垒着陶坯,汗如雨下。软硬适中的陶泥在他手中,快速的按、捏成型,特别听话。他的身旁,数十个做好的陶器整齐排列。
以前练泥都是用水牛或人工来一圈圈不停反复地踩踏,现在基本用机器代替。拐过几座低矮的红砖房,是另一个简陋的厂房。65岁的陈茂入从身后被薄膜层层包裹好的陶泥堆中,取出一团陶泥,用手工搓揉的方式为陶泥做使用前的“热身”。然后放在电动转盘上,双手灵活地在陶泥上动作,原来软塌塌的陶立乖乖站起,在陈茂入的一双巧手下,不到20秒便成型制出一个小陶钵。

成型后的陶坯还需要经过晾晒、上釉、装窑炉、烧制、降温、出窑,才能成为陶器。而这样的一套程序走下来,至少要花20多天的时间。
百年粗陶,几代传承。从清晨到日落,屋里,一个个陶胚在老制陶师们的手中快速成型;屋外,摆满晾晒场的陶坯,和阳光下闪着亮光的成品陶器,静静讲述着岁月和时光对传统制陶荼的证明。我们这个公司就是从我爷爷手上传下来的,目前的产量虽然不算高,但一年大约也能烧10个窑左右。晾晒场的树荫下,张述铭92岁的爷爷张雄程把目光紧紧锁在场上的陶器上。在张述铭和亲人们的努力下,西池造的粗陶已经走出福清,销往长乐、连江、莆田等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粗陶需求量的减少,西池粗陶的传统手工艺要守住自己的阵地已经很艰难。张述铭、陈友文、陈茂入等人一方面坚持不懈地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也积极地探求如何扭转“西池粗陶即将断代的局面”。
为此,张述铭多次前汕头、宜兴等地,考察了解传统手工制陶的延续与传承,参观学习现代工业与传统手工的有机融合。同时,他也希望,有更多的力量,一起来保护西池传统手工制陶工艺。更重要的是,保护它的技艺和文化精神。张述铭说。
(via福清侨乡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代人的坚守,福清“西池造”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