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和风扇哪个更健康?大多数福清人恐怕都没想到……
酷暑天气,持续闷热,家里的凉席都像电热毯。这个时候突然觉得“哪凉快哪待着去”不是一句骂人的话,更像是“真挚的关怀”。不得不说:现在空调房成了很多人的“续命神器”,但随着“空调病”带来的健康隐患越来越多,也有人更倾向于用风扇降温。那风扇真的比空调更健康吗?
1吹风扇比开空调更健康?
答案是:当气温不是特别高时,建议用风扇。
这是因为使用空调时,门窗紧闭,如果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可能出现缺氧症状,容易导致头晕、头痛。
除此之外,长时间吹空调还可能会引起空调病。如果将空调温度设置的过低,出门时,室内外温差大,体温调节中枢无法适应,顿时汗如雨下,或者从酷热的室外突然进入室内,温度下降过快,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
当然,空调也并非没有好处。酷热难当时,空调效果好,尤其是空气湿度大时,通过蒸发汗液带走热量的降温机制失效,甚至感觉风扇吹出来的是热风,这时候空调的优势比较明显。
空调不仅能让空气流动,还可以降低室温、除湿,从风速、室温、湿度三个方面营造舒适的体感温度,带来更佳的主观体验。
2吹风扇不正确可能导致哪些疾病?
其实不科学的吹风扇方式也会导致疾病。
1.感冒
尤其是白天热浪滚滚,开足马力吹个痛快,到了夜间,气温下降,因为风力过大,导致体温调节出现困难,体温低导致免疫力下降,引起鼻塞咽痛,形成感冒。
2.面瘫
特别是大风对着面部长时间吹,导致面部神经炎,引起口眼歪斜。
3.肩周炎加重
现在办公室工作人员长期伏案工作,普遍有颈椎病和肩周炎,长时间吹凉风,容易引起颈椎发紧发木,肩周酸胀沉重。
4.降低睡眠质量
不合理的吹风扇方式,对居室小环境是一种扰动,影响睡眠深度,导致起床后依然倦怠,昏昏沉沉。
5.增加心血管负担
空气流动加快,借助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从而降低温度,导致体液的丢失,如果不能及时补水,血液粘稠度会升高,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会增加疾病加重的风险。
6.肠胃炎
胃肠道怕受凉,局部温度低会导致消化道蠕动亢进甚至痉挛,导致胃痛、肚子疼、腹泻。
3空调的使用守则
夏季炎热,很多人都喜欢把温度调的很低,殊不知对于一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暗藏危机。
先开空调后关窗
先开空调,等空调中的一些颗粒、灰尘物质释放以后再关闭门窗,以免吸入体内造成呼吸道感染。
26℃较适宜,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空调的温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一般维持在26℃较好,室内外温差最好不要超过5-8℃,以免一进一出,诱发感冒,甚至影响血管收缩、舒张,诱发心血管疾病。
若家中较闷热,可以先适当调低一点,等温度降下来后再调至26℃。
时间控制
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易得“空调病”——鼻塞、喷嚏、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皮肤干、紧,关节肌肉酸痛等。
建议开启空调的时间不超过3小时,并且关闭后打开窗户通风10-15分钟,保证空气流通,减少室内空气污染,降低“空调病”风险。
补充水分、保持湿度
空调的使用会加速水分的散发,造成室内环境过于干燥,人体容易缺水,出现眼睛干涩、嘴唇干裂等现象,因此应养成适当多喝水的习惯;
研究发现空气湿度保持在40-60%时,病原体致病力、传播能力会迅速下降,人体舒适度更高,因此建议在空调房中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加湿器也要勤清洗)。
定期清洗
有些家庭从来都没有清洗空调的习惯,殊不知,空调长年不清洗,会积攒很多的灰尘、细菌、螨虫等,容易造成过敏打喷嚏、伤害呼吸道及肺部。
建议每1-2个月清洗一次,包括空调面板、过滤网外。
提示:运动后、洗澡后、大汗时都不宜直接对着空调或风扇吹,以免风邪入体。
4吹空调、风扇有禁忌人群吗?
一般而言,风扇设置风速适中、摇头模式并且距离适中的情况下,吹风扇没有禁忌人群。
而空调如果设置温度、风速、湿度适中的条件下,也没有禁忌人群,这也是很多医院会配置中央空调的原因。
科学降温,需要从风速、湿度、温度三个指标综合考虑,保持适中的原则。
特别注意,风速不易过大过猛,空气湿度过大时可以增加除湿措施,温度不易过低,降温速度不易过快,使用空调时,可以在窗户处开一个缝隙,防止长时间待在封闭空间而导致缺氧。
5如何科学降温,避免中暑?
要防止中暑,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降温
环境温度过高,导致体温调节失衡是引起中暑的原因,因此降温是核心措施。
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头部
日光对大脑的直接照射,会使人头部的温度升高,导致颅内压升高,会产生头晕、头痛,甚至恶心呕吐的症状,称为日射病。因此,外出活动时可以戴帽、打伞遮阳,尽量减少或避免露天作业。
补水、电解质
高温时,机体分泌大量的汗液,导致机体水分大量丢失,因此,补充水分十分必要。此外,由于汗液中含有电解质,因此也需要及时补充点电解质。
科学地使用风扇、空调,享受盛夏里的这份清凉,你学会了吗?
来源:福建健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