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一条街上竟有五座大祠堂,一起来看看......
清晨的龙安街,两侧的商铺早早地就开了门,叫卖声,车流声,衬着鸟叫虫鸣,熙熙攘攘的很是热闹。就是这条平凡的老街,在不过千米的地方却矗立着五座大祠堂。古朴的门厅与闹市看似格格不入,却相安无事,别有一番韵味。龙田上一村高楼施氏大宗祠始建于1181年,由其三世祖施炳告老还乡时主持建设。祠堂建立在龙田街首,模仿南宋帝都大宅的模式建造,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宋代风格的建筑物,巍峨壮观,闻名遐迩,这也是这条古街上年代最为久远的祠堂。祠堂里还立有宋孝宗钦赐施炳的立祠御匾“御赐高楼”。
高楼施氏不仅名宦辈出,其武官、武将更是政声卓著。十七世施琅乃近代史名人,实现台湾回归大清朝版图的关键人物。他治军严禁,尤善水战,历任同安副将、总兵、福建水师提督、靖海将军。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祖籍福清龙田,即其为龙田上一村高楼施氏始祖施宗泽之第十七世孙。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将。通阵法,善水战,熟悉海上风候、潮汐。公元1638年,施将军率雄兵二万,战舰300艘,出铜山,占澎湖,入台湾。他曾以《台湾弃留疏》上书康熙皇帝,愿意留台靖边,疏请免税,赈恤灾民,屯垦戍边,开发台湾。康熙帝纳谏,设台湾府,归入大清版图,实现祖国统一。施将军可谓“身系国家一统,名留史册千秋”。
这座祠堂中间悬挂着一块“贻谷流长”的牌匾,据记载,正是施琅亲临高楼施氏大宗祠祭祖拜祠时敬奉的。
在这条街的另一头,还有一座施氏宗祠。这座施氏宗祠地处龙田镇下街,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后于清光绪年间重修宗祠,由两家施姓合建,史称同姓合祠,同享祭祀之实。
这是其中一家的祖厅,“文章邦国光,孝友家庭政”是他们祖训。在福清祠堂历史上,同姓合祠并不多见。而这座施氏宗祠与这条街上的高楼施氏大宗,虽同为一姓,却有所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解放军部队当时准备解放台湾,在龙田驻有大量部队,该宗祠被部队征用为屯马料场,供应部队军马之用。事后,部队把马料场归还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交给龙田粮站做良种场。1980年龙田粮站把下一村玉井施氏宗祠卖给龙田保建站,龙田保健站于1983年欲拆毁该祠堂以扩大站所。准备施工的时候,施氏宗亲族人听闻此事,竭力反对。而这件事,也惊动了两家施氏的海外宗亲。
施氏台湾宗亲施传宝、施作康等13人联名向中央写信,信中说到:“我等旅外数十年,怀念家乡之心无时或释,正预相约结伴还乡祭祖,以尽报本之诚并为桑梓稍尽绵力,今乃有乡可奔却无祠可祭,遥恳当局归还宗祠用地,期使游子生则精神有所遥托,死则魂魄有所凭依”。
据说,当年旅居菲律宾宗亲施家约专程回国,奔赴福建省人民政府造访胡平省长交涉此事,又恰逢旅居菲律宾宗亲施家万率中菲经济考察团访问考察中国南方六省,在访问考察结束的时候,邓小平副总理亲自接见了他们。
邓小平当即指令中央办公厅督办此事,要求三日内予以解决。1984年9月17日,福清县侨办接到中央、国务院侨办通知,胡平省长也下文催促妥善处理此事,责令由县镇领导协同县侨办妥善处理此事。
值此大喜,施氏海外侨亲相告欢庆,感谢党和国家落实政策,并踊跃捐资,决定于1984年端午节破土动工重建施氏宗祠,历时一年零五个月落成。2018年祠堂再次进行了修复。
在这条不到一千米的古街上,还有其余三座祠堂。三村庐江何氏宗祠,二村清河张氏宗祠,六桂方氏宗祠。
祠堂既记录家族传承,也反映时代更迭。保护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全体文物工作者的任务和使命,也是全体民众的责任,这一使命能让我们科学地利用这些财富去更好的思考、继承、发扬、探索、创新和开拓未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