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机灵弟 发表于 2019-2-11 11:48:15

让人随到吃土的「份子钱」究竟是哪个混蛋发明的?


福清人:不用给!人来就行!还可以打包带走...北方人称之为「份子」,南方人称之为「红包」。“份子钱”,一种专门流通与婚丧嫁娶等场合的人情等价物,俗称人情债。金额数从来是门玄学,给多了有人尴尬,给少了有人不爽。理论上来讲,份子钱随多少,应该按酒席的规格来计算。比如,一桌酒席值3000块,坐10个人,那么人均随300块的份子钱最恰当,但具体随多少还得看当地风俗和主宾亲疏关系。有些地方,人不到就无须给份子钱。而有些地方,人不到,份子钱也跑不了。


在这个请帖满天飞的年代,我们年轻人不是在随份子钱,就是在存份子钱的路上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份子钱到底是怎么来的?提起份子钱很多人都觉得好像自打懂事以来大人们就已经是这样相互随礼的了仿佛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似的然而在明清之前古人并没有随份子钱的习俗最早发明份子钱的人可以追溯到朱元璋朱元璋立国不久后就对「乡饮酒礼」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并把邻保相助的精神写进了制度里规定:「凡我同里之人,各遵守立法.....其婚姻丧葬有乏,随力相助。」意思就是,如果哪一个穷人家要娶妻生子了那么乡里的村民就要合力救济一下最好这家提供一点被褥,那家提供一些吃食等今日你帮助别人渡过难关了日后自家有红白喜事时别人也会帮你一把慢慢地,这个规定逐渐演变为随份子 明末清初时,凑份子一类的词已经很常见了文学作品也多有描述,如——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若干人均摊等份额的钱同办一件事老太太出主意让凑份子给凤姐过生日。」《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搬家那日,两边邻居都送着盒归姑爷也来行人情,出份子。」虽说随份子钱这个习俗传承自明清但上升至人情债还是近百来年的事情份子钱刚出现的时候就是一种带着祝福的民间融资然而发展发展着就走歪了成了沉甸甸的包袱清末时,随份子才发展为必不可少的婚庆礼节那时候家家都有一本礼簿每逢接到婚嫁请帖就要按照账目中的数字出份子建国初期大家普遍都很穷大家又回到了简单送礼的年代但凡遇到喜事就送块普通的布料▽五六十年代时大家转而送印着大红双喜的暖水壶搪瓷盆、棉被等日用品▽七十年代不需要吃婚宴也不用给份子钱新人结婚的话只用在亲友间通知一下就好了▽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人心直接送钱的行为被全社会欣然接受份子钱的画风骤然改变大家送金送红包的风气一发不可收拾从八十年代的二十块一直升到现在的一千几百短短三十年间份子钱已经翻了几十倍某记账应用就统计过上海、浙江的份子钱平均要1000元北京、江苏、山东等地也高达800元其余地区则大多位于200元至500元之间只有广东跟云南犹如一股泥石流,100元左右即可原创: 字媒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人随到吃土的「份子钱」究竟是哪个混蛋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