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镇城里村路灯亮起来了,卫生所建成了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福清出名的穷村。如今,穷村变富村。
这些年,海口镇城里村的年轻人纷纷出国务工或走上从商路,家家户户盖起了大洋楼。穿梭在乡间小路上,只见楼房林立,村道干净整洁,老人们悠闲自得地晒着太阳。
一切都很美好,只可惜,天一黑,村民就得回家了,不能再聚在一起健身、聊天。
“没有路灯,一到天黑就得回家,年纪大的人经不起磕磕碰碰。”张老伯戏谑道。
如今,老人戏谑的话早已被改写了。
“这几天,路灯亮了,再晚回家我都不担心了。”张老伯笑着告诉记者。
城里村共有人口3000多人,村里没有企业,没有土地,这些年靠着滩涂承包,村财每年能收入30多万元。为了谋求出路,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家门,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孩子,村民出行、看病和安全问题,成为村两委最关心的问题。
为了亮灯,村两委积极向镇里争取资金,去年,镇里出了10万元,村里出了7万多元,终于把城里村几十年不亮的路灯给亮了起来。
“赶在春节前亮灯,就是想让回家的乡亲们看看,村两委是真心实意在办事。”村支书林吓平说。
村两委心里还有一件事,就是村里没有卫生所,村民看病要去海口镇上,或到隔壁村,成了一件难事。“我们村里也有医生会下来看诊,但一到下午2、3点就回家了,遇到晚上有啥病痛的,就只能忍着了。”陈老伯告诉记者。
建卫生所,市镇村三级联合出资,钱是有的,可地难找。村两委看中了村主干道附近的一块空地。可这空地是6户村民共同拥有的老祖屋。这6户村民有的分散在外地,有的分散在国外,估计这思想动员工作难做。
“这地能拿下来吗?”村两委心里也没底。为此,村两委来来回回奔波做户主的工作,村支书林爱平还多次打电话到国外跟户主协商。户主终于同意以一半的市场价格将100多平米的祖屋卖给村两委建卫生所。
记者昨天在城里村看到,村卫生所主体大楼已基本完工,外墙装修非常亮眼,卫生所现在正进行内部整修。“春节后就可以投入使用了。”村支书林爱平兴奋地告诉记者。
城里村的暖心工程除了亮路灯和建卫生所外,还有村困难基金会,这些年来更是帮扶了不少村民。
其实,成立困难基金会是有由头的,几年前,村民林雪琼的爱人去世,留下了妻子和3个孩子相依为命。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得林雪琼喘不过气来。为了不让孩子失学,村支书林爱平积极为其向上级部门申请助学金,自己个人还赞助林雪琼3个孩子读大学的费用。
透过这事,林爱平想到,自己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能动员村里的能人志士成立个基金会,一起来帮扶这些困难群体,不就达到自己要帮人的初衷了吗?
说干就干,村困难基金会成立了。村里企业家们纷纷慷慨解囊,为村扶贫助困这项公益事业出钱出力。
这些年,靠着困难基金会,村里扶持了丧夫的陈玉和两个孩子,如今,这两个孩子一个已经上了大学,一个正准备上大学;二女户陈玉钦的丈夫患了癌症,靠着困难基金会的扶持,日子过得也没那么艰难;村里的五保户生病了,村干部送他去就医,看病和看护的钱全部由困难基金会出……
让林爱平惊喜的是,今年,林雪琼特意提出不要帮扶了,因为她的孩子们大学毕业后已经可以赚钱养家了,她要把这些钱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我希望,我们村能出现更多像林雪琼这样的人,也希望今后他们能用一己之力帮助更多的人。”村支书林爱平说。
来源:福清侨乡报 作者:林明原标题:海口镇城里村路灯亮起来了,卫生所建成了,基金会帮到人了 惠民暖心工程一桩接一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