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张大路尾自然村隐藏着一座明末清初古宅
在东张镇区如雨后春笋般的新住宅区中,隐藏着一栋颇具特色的古民居。那是镇区所在地的先进村大路尾自然村的一座明末清初古宅——俄侯祖厅。据现年80岁的退休老干部王先生介绍,该座古民居建于明末清初,解放后的鼎盛时期,居住着30多户110多口人。改革开放后,村民们生活水准逐年提高,现在成裂变式分布出去,拥有112户500多人了,其现今族人可谓是“七代同堂”。
日前,记者在这里看到,该古民居由并列建筑的俄侯祖厅和例侯祖厅构成,全长110米。房屋结构均为两进双护廊组成,一共拥有大小不一的90个房间,1000多平方米的大埕。
徜徉大路尾村的俄侯祖厅,记者感受到该古民居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在整座古民居的“堡面”,用了4条2米多长的青石条成45度斜角“顶住”墙面,有的青石条上面阴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字样。这到底是该建筑“岌岌可危”需要青石条作为支撑,还是“风水”说所需,记者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古民居主人的信仰一目了然。
俄侯祖厅前后两进的“灯杠”(横梁)上,均有福清古民居中少见的“雕梁画栋”之画作留存。其前厅的“灯杠”上,描绘两条青龙绕梁,龙尾分别是“白鹤戏麒麟”与“麒麟逗乌龟”两组吉祥图案,可谓栩栩如生。前些年村民修葺时,用的是清油保护,更使得画作清新亮丽;而后厅的“灯杠”上,亦有两只展翅翱翔的凤凰在横梁上飞舞,形成“前龙后凤”的格局。与俄侯祖厅毗邻的例侯祖厅,据说是由俄侯祖厅长子繁衍出去建造的,虽然结构相似,但其前后两进的“灯杠”上均无画作存世。是建造时的经济拮据?抑或建筑豪华程度不能超越祖制?成为一个有待解开的谜。
令记者感到吃惊的是,同样是并排而邻的两座建筑,屋内现存的文物构件保存完好程度却大相径庭。王先生介绍说,例侯祖厅的主人们在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中,被评为“地主”身份,而俄侯祖厅的主人们在土地改革中被评为“贫下中农”身份。当“破四旧”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例侯祖厅的各种构件也难以逃脱“厄运”,被“红卫兵”们用刀砍斧削“清洗”了一遍。因此,现存的承托部件浮雕残缺不全,屏扇的人物,缺胳膊断腿。然而,俄侯祖厅的文物构件因了“贫下中农”的身份,加上其后裔的修葺保护,一个个承托金碧辉煌,一组组浮雕趣味盎然,一件件文物美轮美奂。
记者以为,它们的完好存世,对今人研究东张镇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以及山区里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将提供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
来源:福清侨乡报 作者:福清侨乡报原标题:东张大路尾自然村隐藏着一座明末清初古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