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血管,福清古融城的给排水系统
一个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如若一个人的血管一样,它供应人们日常必需的淡水资源,同时排出污水及多余的雨水,使城市处于一个良性的水循环系统中。福清古城地处丘陵包围中的小平地,北依玉屏,左龙右凤,前案玉融双旌,龙江从南部穿越,整个城区呈北高南低。座落在左右靠山的一个巨大山谷中。
福清立县之初并无城池,直至明正德后才逐步设门筑城。据乾隆《福清县志》之《福清四城门记》、《福清县城记》及《县城辟城记》等记载,明正德癸丑邑侯上虞朱朝竟首倡建城,先建四城门,东日“文兴”,西日“双旌”,南日“龙江”,北日“玉屏”。时因财力不足,无法将四城门勾连成城。明嘉靖甲寅年(1554)江南倭患猖獗,浙省告急,闽壤为震。为防御倭寇,福清始议筑城事。时邑令会稽纽纬毅然担负起这项工程,历十月,城成。周长九百八十余丈,基宽一丈二尺,高一丈八尺,水关二处,窖铺二十处。但因仓皇为之,其北部循玉屏山的城墙仍十分脆弱。嘉靖戊午年(1559)倭寇围城,即从北山发炮,不但守城兵士崩溃,连城中百姓亦遭涂炭。事后,邑侯南昌丁永祥于万历癸巳年(1593)在旧城基础上迁移城四百余丈,增筑新城二百丈,并修月城台楼,至此,福清县城才算固若金汤了。
当时福清古城大约有2平方公里,东循今田墘路东侧沿河路一带纵贯,北由鹫峰山麓而西至凤凰山麓,西沿凤凰山至西门,南循今之江滨路逶迹而东,在玉斗园东侧与东城墙相接。为了使城内给排水方便,城成之后,便重新安排了给排水系统。
古福清城给水系统以井水为主,城区内各处分布有官井和私井数十处,有利桥井、水坊井、上洋井、霞施井、古夏前井、县前井、圳乾井、敖里井、市心井、文场井以及遍及各街巷的民井等数十口。井水甘甜清澈、水质颇优。
▲柳池社区
古融城排水系统分为地面排水系统和地下排水系统两大部分。古融城的地面排水系统以玉屏山为界大体分水两系:一条是由鹫峰下汇至柳池,经龚厝前田洋、福唐境、下施井、豆区园至官塘,再由官塘分两支,一从河头巷排入龙首河;一从河厝巷的蓝水圳过小桥排入龙首河。另一条是从玉屏山麓入东门河,经东塘迳流入龙首河。这两条明沟担负着街区大部分排水量。
▲官塘墘社区
古融城的地下排水系统基本上是与地面排水系统沟通,每条小巷均有石砌的下水道,通入上述明沟处排水。
后来,由于城区发展,人口增多,加上明沟两侧居民常私占沟面扩大居所,使地面排水不畅,若遇大雨,有些街区就有积水之虞。民国25年(1936年)由爱国爱乡旅印华侨戴祥滋先生独资铺设后埔街街面,同时修建了沟通后埔街和小桥街的下水道系统,弥补了地面沟排水能力不足的状况,使古城区排水大有改善。
▲加盖后东门河市场
古融城的排水系统中地面系统大部分现已被破坏,如从柳池至官塘至龙首河的排水明沟就在旧城改建中全部被废,柳池和官塘这两个对蓄排水起着重要作用的池塘也被填为基建用地。东门的东塘也同样被填,东门河因砌岸加盖,排水量也明显减少。而地下排水系统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来源:福清广播电视台 作者:作者/松官原标题:【壹 | 民俗】古融城给排水系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