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君 发表于 2018-10-16 07:25:24

福清建筑业可上溯秦汉,有很多特色古民居

  ▍古民居被称为凝固的乐章、石头的册页、艺术的载体,它集建筑结构、造型、壁画、雕刻等于一身。

       福清不少古民居,其建筑风格突出反映悠久历史遗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勤劳的玉融人民把自己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精神风貌等融入古民居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福清建筑业历史可上溯秦汉时期。从东张古人类遗址上层出土的陶器、青铜器残片和住宅基地可以看出,当时福清土木建筑业很发达。福清古民居,是现存文物类型中数量最多、保存各种艺术品最为丰富的一种,它反映出福清人民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艺术。
  福清古建筑主座的建筑和我国传统建筑的布局特征一样,在纵向的中轴线上,布置厅堂(殿堂)等主要建筑,两旁对称布置房舍庭院。主座外面的侧院,多灵活、随意地布置,不按对称布局。这种古建筑特点在“扇”厝中表现最为突出。

  在福清,较为常见的古民居是“四扇厝”、“六扇厝”,偶尔可见“八扇厝”。“扇”厝一般由厅堂、正房、书院等组成。其中,“四扇厝”为一厅两房,“六扇厝”为一厅四房(厅两旁各有两间正房),“八扇厝”则为一厅六房(厅两旁各有三间正房)。厅堂都设有祭祀祖宗或供奉菩萨的神龛。厅前有天井,两旁有小书院(耳房)。天井大多以平砖铺成,留有缝隙用以栽花种草等。
  明清时期,这种古民居的选址和座向十分讲究堪舆。从住宅的高度、宽度到门窗的高度、宽度,都有固定的尺寸,但存在墙矮、窗小、通风不足、采光差等问题。清代至民国时期,福清的古民居多为平房,有两进、三进,甚至五进的。三进的民居俗称“三落厝”,五进的民居俗称“五落厝”。有的平房还在正房之旁建有附厝。前房墙壁的上半部砌红砖(一般为整墙高的60% 70%),下半部砌条石或方整石(一般为整墙高的30% 40%),其他三面多为土墙,但仍以泥土为主,表里两面夹以“三合”土筑而成,其牢固程度不亚于砖石,屋内板壁多为木质结构。

龙田镇下一村清古民居
  位于龙田镇下一村两座相连的清代古民居,面积三千多平方米,室内精美的雕花、巨大的额枋、逼真的灰塑,不禁让人赞叹能工巧匠的才智。两座民居都是面阔5间,前后两进。进门后是宽阔的主座,面阔亦为5间。

       房子采用穿斗式风格———这是清代南方民居的主要建筑特色。其特点是能用最少的材料建造起最大的建筑物,十分大气。虽然民居年代久远,但横梁上的雀替,被雕成展翅欲飞的凤凰,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更妙的是,有一墙面用灰塑勾画出日月、云彩和山水,层次分明,颇具创意。墙上有个小门叫“雪洞”,是当年主人避暑处。

      据介绍,这两座民居建于清代乾隆末年,名“环翠轩”。道光年间又在旁边建造一座房子,两房前后左右连通,共有大小房间108间,鼎盛时期居住二百多名族人。
  位于阳下镇北西亭的陈氏古居民群,保护十分完好,堪称奇迹。它由十几座穿斗式硬山顶结构的古厝组成,总建筑面积达数万平方米。徜徉其间,我们发现其式样独特、工艺精湛、布局严谨、开合有序、互为呼应,透视感极强,规模壮观。不仅单体设计和施工堪称福清建筑史的上乘之作,规模之巨大亦为闽东南所仅见。

阳下镇陈氏古民居群
      陈氏古民居群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其主体建筑上的各种木制装饰庄严肃穆、妙趣横生,在突出主建筑的前提下,趋于多样性。柱础、驼峰多雕有人物、花鸟、几何图形等吉祥图案。木制扇门上刻着的“渔、樵、耕、读”等镂空装饰图案,虽已斑驳,构图仍栩栩如生。若仔细端详,甚至还可以清晰看见叶子疏密的纹理、鱼身上闪现的鳞片。山墙门廊里,到处饰有砖雕、石雕和木雕,技法娴熟、线条细腻、笔力遒劲,情趣盎然。柱子底部,或凿以龙首兽头,或饰以连珠枝叶;窗棂栏杆,或做梅兰瓶竹,或为蓝釉葫芦。这些精美的雕饰,有相当部分是镏金的,充分展现福清木刻成熟的艺术造诣。据介绍,其中一座古民居仅雕刻时间就花去12年。走进古民居群,就能发现整个建筑犹如巨大的近代民俗博物馆,又恰似一幅浓淡相宜的民俗长卷,无一处不生动,无一处不凝重,无一处不写满历史。头顶上合抱的古椽、脚底下平正的青石、窗门上惟妙惟肖的木刻……娓娓诉说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陈氏古民居群卓尔的艺术魅力,在水泥建筑物疯长的今日,愈加凸显出其独特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福清还保存如此大规模的较为完好的古民居群,实乃罕见。

镜洋磨石黄氏民居
  位于镜洋镇磨石村的黄氏古厝,是聚居式古民居群的代表。每座皆为典型的悬山顶砖木结构,规模庞大,占地面积有3万平方米,有的三进三天井,有的五进四天井……该古民居群红砖碧瓦,十分壮观,据考证始建于明代,有四百多年历史。据介绍,当时文人进京赶考都要从该古厝门前通过,并在此略做休整。

渔溪郭氏古民居
  位于渔溪镇联华村朱里自然村的郭氏古民居,则为硬山顶结构,共三进,有护厝五个。据说为明清时的建筑物。该古民居端庄、古朴,规模也十分庞大,令人惊叹不已。
  (二)“堡”是福建山区独有的一种防卫性极强的民居形式。明嘉靖年间,倭患猖獗,人们普遍存在防御心理,沿海百姓纷纷筑堡自卫。百姓或联合各姓宗族,或同一强宗大族以土堡的形式,结成一个具有半军事性质的乡族组织,共同抵抗倭寇的侵扰,所以明代中期由于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是“城堡式”建筑发展的重要契机。

一都镇“东关寨”
  位于一都镇东山村的东关寨,堪称是“古城堡式”的建筑代表,与闽西的土楼有异曲同工之妙。东关寨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距今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系何氏家族为防御盗匪而联合筹资兴建的。为土木结构,分上、下两层,共99间,呈长方形状,总长76米,宽55米,系中轴线对称布局,3座并排,中厅面阔5间,进深1间。
      围墙下面为花岗岩垒砌而成,上半部为土筑,厚约两米多,寨内有跑马道(又称环寨唢廊),宽两米,可供跑马巡逻。寨墙上开有小窗,供瞭望射击用。环寨唢廊内有三列建筑。正对面南主寨门的这列建筑为主建筑,系风火墙式建筑,共有三进。主建筑两侧的两列建筑则是横向的,所以又叫横厝。寨在东南、西南、西北三处开门,寨门为石枢木板门,以重阳木制成,十分厚重。门顶有出水洞,以防寨外的人火攻寨房。
  东关寨作为清代中叶民居建筑,为何建得如此奇特?据何氏第十三代子孙说,何氏寨主始祖少年时期生活穷困潦倒,在其舅舅家里做帮工。其舅舅是当时的地主,拥有大片山林农田。有一天少年何氏跟随舅舅上山伐木,见满山遍野杉木郁郁葱葱、密密匝匝,便对舅舅说:“这么多的杉木,我将来建房造屋时能否给我一些?”舅舅听了哈哈大笑:“外甥何时能建房造屋,所需杉木全部由舅舅供给。”外甥说:“一言为定?”“当然说话算数。”后来,传说这位东关寨何氏始祖在犁田时,发现一窖白银,就去找舅舅要求兑现诺言,其舅舅也就乐观其成。于是这位东关寨何氏始祖,便把附近的名工巧匠都请来,还雇来风水先生。奠基那天,锣鼓鞭炮响彻整个东山村,附近数百村民围观这一庆典盛况。数十名木匠和石匠,再加上上百名民工,花了两年时间,才把这座宏伟高大的民居建好,并取名“东关寨”。从乾隆元年至今,何氏子孙繁衍至第十三代。现在,除了部分住户搬迁外地,尚有十几户何氏后裔仍然居住在这座古老的东关寨里。

  东关寨依山而建,背靠大山,地势高爽,负阴抱阳,每进房屋院落都递次升高。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至美的境地。也正由此,才形成了精美绝伦的建筑空间艺术,收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空间效果。纵观全寨,其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布局合理、结构紧凑、桁架巧妙错叠,基本保持清代以来的建筑风格,对研究清代建筑艺术风格具有极大文物价值。近几年,东关寨已被辟为福清市西部旅游胜地之一,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备受省内外游客的青睐。
  (三)建筑艺术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这是和其他视觉艺术相似之处。福清有许多古民居不但艺术穿透力强,而且渗透着异域文化的深刻内涵,具有庄严、雄伟、富丽等特点。

福清新厝镇古民居“百二间”
  新厝镇一带的古民居,由于自清代以降受到莆仙文化和闽南风格的影响,多系重檐翘脊、歇山顶式的“宫殿式”建筑物。上世纪20年代之前,“宫殿式”古民居的斗、拱与枋间大多雕刻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十分逼真。连门扇也以木质方条拼接各种文字或图案,相接之处不现榫。楼上正厅屏门之上,有的还刻着鱼、樵、耕、读等浮雕图案,造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新厝“宫殿式”古民居多系砖木结构,也有部分土木和砖石结构。建筑的间数除了中间大厅外,旁边有房子四间、六间或八间不等,也有“双落”、“三落”等大厝。正座之侧还有附厝。上世纪60年代以后,“宫殿式”古民居翘脊风格逐渐弱化,现多为单檐悬山顶结构。最近几年,这种建筑形式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加以翻新,砖木改为砖石间木,外观变为瓷砖拼接成的各种吉祥图案,其独特的魅力却日渐式微。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培植了福清风格多样、魅力独具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奇葩虽历经千百年自然与社会的风雨,风采依然。那一砖一木、一梁一栋,仿佛是一个个鲜活的音符,至今仍在演奏着或委婉、或高亢、或悠长、或奔放、或含蓄、或细腻的风格和韵……
来源:玉融逸闻作者:林秋明原标题:福清还有这么有特色的古民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建筑业可上溯秦汉,有很多特色古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