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这个地方建于明 还有十几座“烽火台”
万安古城位于龙高半岛最南端的东瀚镇万安村突出部,东面就是海潭海峡。万安古城《八闽通志》又称“万安千户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即1387年),至今已有628年的历史了。“万安所城”说的就是千户人家之城。游万安古城,凭今吊古,大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怀古思幽、独立苍茫之感慨。曾几何时,曾如“世间公道唯白发,富人头上不曾饶”一样,岁月留给万安古城的,只剩下一座已被风雨严重侵蚀古塔,三处残墙,一处炮台,数座烽火台和几处古井……
烽火台
进入万安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惟肖惟妙的“奶头山”,令人暗暗称奇,这大自然还真的是鬼斧神工呢!造化出如此出神入化的图腾。不过,村民告诉记者,那峰顶上的“奶头”是人工“雕琢”的,那就是当年为防范倭寇入侵而修建的“烽火台”,像这样的遗址在万安港周边,如今还有十几座。
万安塔
游万安塔,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站在塔下,各层各面均有摇摇欲坠的石块,似乎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令我们从始至终一直提心吊胆。“还是离远一点好!”村民的友情提醒,更增加了我们的心神不安。
没想到,这座建造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被列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塔,已破落成如今这般伤痕、弹痕累累,所有浮雕图案,业已斑驳陆离。其中,毁损最严重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该塔遭到日寇军舰的炮轰,三、四、五层东面被击中,留下大缺口。这多年来残缺的塔件还从未得到修复,莫非是想留下战争的痕迹,以实物告诫后人勿忘那段历史?令人捉摸不透。
万安港
从万安塔址居高临下眺望,东面万顷碧波,海天一色。北面万安港尽收眼底,景色十分壮美。万安港是天然避风港,在明朝是重要的海上枢纽,直属中央管辖。据史载:郑和七次下西洋都在万安港休整,补充给养,整修船只,补充船员后,再整装出发。如今,沧海桑田,“山月不知人事改”,万安港已成了养殖场。令人纳闷的是,像如此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港口,居然没看到任何的碑文记载。“大家都很忙,没时间去立碑!”憨厚耿直的村民说。
观日台
在万安塔通往城东北残留古城墙的途中,那里有一块硕大无比的岩石,叶向高观日出时所作的《登万安城观海》“夙怀观海意”句,写的就是在这岩石上观海上旭日东升时的情景。我们来时,村民用瓦片拨开被泥沙覆盖的岩石,说:“这就是古代万安村着名景点-叶向高的‘观日台'!”村民的话差点儿让我们晕倒。站在这“观日台”,已经完全看不到日出了。四周的新房挡住了视线不说,“观日台”已被严重“蚕食”.看着“自生自灭”的“观日台”,我们顿觉风景大煞,在大跌眼镜的同时,诗意全无。据介绍,整个万安城还没有哪块石头不长苔藓的,唯独这块叶向高坐过的“观日台”例外。“它就是不长苔藓!”许多村民说。
古城墙
游万安古城,最让人惊叹的是“万安古城墙”.“万安古城墙”是万安最有名的景点,值得一游。
据乾隆版《福清县志》记载,万安古城建造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当年,来自福州、兴化、漳州、泉州的四府匠役,历时十年修成。城墙为花岗石砌成,全长1733米,高5.3米,宽4.5米,有矮墙827个。城内石板街道逶迤南北,两旁屋舍俨然,栉比鳞次。现大多已毁,残墙断壁尚存。
古城以小而固着称,叶向高有“万安小而险,故难破也”之语。据村民介绍,在明代倭寇屡侵福清的百余年间,倭寇屡攻万安城不下,屡屡无功而返。除了城墙坚固外,也因为万安城守军编制和其他军队编制不一样,它以户为最小单位,称为“千户所”,每户出一兵,每次保卫战都是全民皆兵,背水一战。故虽船坚炮利,强敌兵临城下而固若金汤。
清代,因万安古城海防位置重要,设旗军多达千余名。据记载:刘香、郑芝龙连樯数万,兵甲曜日,屡攻万安不能一克。
据史载,在明朝,当年城中住有千户人家。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9月,清廷下令“迁海”,城内居民全被内迁,万安古城仅剩下一座空城。万安虽然是目前我市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遗址,但仅存三段城墙。村民告诉我们,在近代,崩塌的古城墙石块被挪为建房之用,现随处可见。
五目井
“五目井”位于万安村头公路下方的山坡底下,是福州十大名井之一。令人称奇的是,五目井虽距大海20米,但井水却十分地甘甜,而且出水量出奇的大。据说倭寇有时围城几十天,几千守城军民仍有水喝,此井功不可没。如今,五目井已被荒草淹没,已看不出当年的模样了。
游览万安村,当年,逶迤南北的石板街道已荡然无存,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小洋楼之间,古建筑在不断地被“缩小包围圈”.但是,即便在被“缩小包围圈”的古建筑物里,透过岁月的痕迹,我们依然可以看得见当年的辉煌……
万安城,值得一游!
来源:福清侨乡报 作者:陈仁杰原标题:福清这个地方还有十几座“烽火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