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3镇村上榜福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近日,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旅游局联合开展第二批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工作,经过专家的初评、复审之后,112个镇村入围,福州有4个镇村入选,其中福清占3个,现向已向社会公示。
我市进入公示名单的镇(村)有3个,分别是:福清市一都镇、福清市一都镇东山村东关寨、福清市龙田镇山利村。
福清市一都镇
建议在WIFI环境下查看,土豪请随意
一、概况
一都镇位于福建省福清市西北部,距市中心约20公里,东接镜洋镇,北接永泰、闽侯二县,西南与莆田县相邻,东南与东张镇接壤。全镇国土总面积108平方公里,是福清面积第二大的乡镇。全镇人口1.1万,拥有林地15万亩,生态林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千年古镇。
一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唐代,这里就有先民居住。一都之名,始自元代,当时属永泰县管辖,因地理位置在永泰最靠东方向,排名永泰“三十六都”第一,故称“一都”。一都镇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这里名人辈出,其中以南宋初年四劾秦桧名震朝廷的殿中侍御史黄龟年和乾道年间高中状元后官至广东提举、国子监大夫、朝廷祭酒的黄定最为著名。
二、特色景观旅游资源
一都镇旅游文化气息浓厚,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文物古迹众多,镇内分布许多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寺庙、古民居、古桥,古街小巷纵横交错,历史风貌保存非常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是一都镇重要的特色景观旅游资源。
一、古街
一都镇现存两条古驿道,一条位于一都村,俗称“一都旧街“,另一条位于东山村,曾是宋、元、明、清时期永泰通往福州、福清唯一的官方驿道,也是通往莆田的一条交通要道,古道宽2-3米,巷陌均用石板铺砌,两侧房屋均为上下两层,都是木质的,高耸的门窗、门槛、柱梁,都因年代久远,呈现栗色,给人怀旧之感。
二、古寺庙
1)协济庙
协济庙坐落在龙屿溪上游北岸,建于宋乾道八年(1172年),现存的建筑物乃清代所重修。原名“安宫”,因系乡民所建,为表同心协力之意,改名为协济庙。传说黄定少时曾在该庙读书,内二尊神像,每日见黄定到来即起立迎接。后黄定状元及第,回乡祭祖路过此庙,顿生感恩之情,回京奏请皇帝敕封此庙二神为“张秀二太尉”,并鸠工重建,祭祀二神。
现存建筑为清代所重修,庙宇占地1700平方米,坐东向西,前为西台,中为香亭、雨亭,后为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构架,双坡顶。两侧为回廊。西台藻井为圆形,以小斗拱旋迭而成,顶为太极图案;高耸的马头墙,飞檐斗角,呈复合院布局。从前面两侧石框门入内,只见庙内有踏道、戏楼、宾楼、拜台、天王殿、土地殿……正殿屋脊上塑有“双龙戏珠”,琉璃瓦脊上还塑有飞禽走兽,惟妙惟肖,形态逼真,呼之欲出。庙内中亭和戏台藻井极具明、清代古建筑艺术,是我省罕见的具有考古价值的艺术精品。
2)安福境
安福境位于一都镇东山村,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0年历史。现在每年元宵和重阳节,镇上的村民便会携老扶幼,全家一起前往安福境内祈福、上香礼佛。
三、古桥
大招桥位于东山村古驿道前,据石碑可考,旧桥建于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历经数百年风雨磨砺,现成为了见证东山往日繁华的“断桥”,新桥于民国甲寅(公元1914年)重建,已有百年历史,桥身至今完好。
四、古民居
1)状元厝
状元厝为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状元黄定的故居,其坐落于一都村,为三落大院,占地2亩多,从地面上青石铺就的天井、厅堂以及现存的第三落大厅房的建筑格局,可看出昔日房屋的非凡气派。原来大厅的“状元及第”匾额和巨型条幅“青山御史第,乔木状元家”等文物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门前的石旗杆及花园、假山、亭榭,已荡然无存。另有一方鱼池仍然清澈见底。八字形的石砌门庭和一对石鼓,历经82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屹立着。登山状元府后山,举目眺望,千竿翠竹撑天,缥缈的云天与苍茫的旷野相接,远处峰峦叠翠,景色十分宜人。
2)张百万宅
张百万古宅与状元府毗邻,建造年代不详,由于我们对张百万的情况知之甚少,只能从考究的地板石条、台阶、基座和古井上感受张家往日的奢华和富有。
3)东关寨
东关寨,坐落于福清市一都镇东山村,目前是福清市西部旅游景点之一,是福清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关寨建于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距今有280年历史,系何氏家族为防御盗匪而兴建的。为土木结构,分上、下两层,共99间,呈长方形状,总长76米,宽55米,系中轴线对称分布,3座并排,中厅面阔5间,进深1间。围墙下面为花岗岩垒砌而成,上半部为土筑,厚约两米多,寨内有跑马道(又称环寨哨廊),宽两米,可供跑马巡逻。寨墙上开有小窗,供瞭望射击使用。主建筑两侧的两列建筑则是横向的,所以又叫横厝。寨在东南、西南、西北三处开门,寨门为十枢木板门,以重阳木制成,十分厚重。门顶有出水洞,以防寨外的人火攻寨房。
4)三宝庄
三宝庄位于一都镇东山村,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建成的古民居,三宝庄清爽干净,卫生状况堪称赏心悦目,在农村真是少见,说明了现代的东山人仍保持着勤劳文明的淳厚民风。
五、古迹——欧阳修题刻
在东关寨通往小武夷(丹霞地貌的石门坑)古道旁,两块对峙矗立的巨石上,刻有宋代文豪欧阳修题写的“遗照台”和“三生石”摩崖石刻。据传说,这是1000年前欧阳修南下谒祖时路经此地留下的题词。当年宋朝大文豪欧阳修途径此地,发现此地群峰竞秀,一山一石均有着难言的魅力,留连山上,红日西坠时才下山。来到溪边,蓦然回首,只见夕阳熔金,万缕金光把丛林织成―片绮丽的景色,茂林修竹像镶满了宝石的金丝绒,闪闪灼灼,奇光异彩。欧阳修陶醉在夕阳美景中,触景生情,欣然在路旁的块巨岩上写下“遗照台”瞬间他觉得思绪在冥想中翻飞,仿佛前世就跟此山有个约定,今朝才千里迢迢来此赴约,他立誓来生还要再来重游此山,于是,又在另―块巨岩上,挥笔留下“三生石”墨迹。
两巨石相距几米,它们高约五米,底部每边宽约三米许,犹如两块长方体的石碑,黑褐色的身躯虽经几百年风雨的剥蚀,长满了岁月的青苔,但字形清秀挺拔、苍劲雄浑,赫然醒目,至今保存完好。
六、革命遗址——罗汉里双福寺
一都镇为革命老区,全镇6个行政村中有5个是老区基点村,普礼罗汉自然村,是闽中特委第一支游击队的根据地,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闽中特委和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一大队活动中心和根据地,为夺取我国民主革命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村中的双福寺是游击队的司令部,也曾是中共福建省委的办公地点。
福清市一都镇东山村东关寨
建议在WIFI环境下查看,土豪请随意
东关寨,坐落于福清市一都镇东山村,目前是福清市西部旅游景点之一,既是第一批福清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是当初何氏家族为防御盗匪而建造的城堡式山寨,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它堪称“别墅式”或“古城堡式”建筑的代表,与闽西的土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独特的风格折射出福清历史遗存的广博与深邃。
东关寨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负阴抱阳,依山势高下而建,每进房屋院落都递次升高。从远处眺望,寨子环抱莽莽群山之中,像一位年逾古稀但又鹤发童颜康健的老者,安详而宁静地伫立在半山腰,其磅礴的气势,旷世的沧桑,令人肃然起敬。
寨子为土木结构,南偏西七十度;三进,长七十六米,宽五十五米;中轴线对称布局;分上下两层,共99间寨房。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由门楼、正厅、后楼房和西侧别院组成。墙高十余米,厚2米。外墙设有枪眼62个,还有若干炮口;寨内有跑马道,家家户户相连,环寨一周长260多米长,寨民可在里面奔跑巡逻,共同抵御外敌,具有军事防御作用。虽经历270多年风雨的侵蚀和无数次战火的磨劫依然屹立,是古代建筑工匠智慧的结晶。
1、东关寨旧寨
东关寨旧寨,坐落于福清市一都镇东山村,离东关寨约十几分钟的脚程。因何氏家族不断壮大,旧寨山路更为崎岖,出入不便,且防盗防匪的功能不强,才建立东关寨新寨,东关寨旧寨距今近300年。
2、东山古道
东山村的古道,曾是宋朝时期通往福州唯一的驿道。据现场初步调查,现存古道宽2-3米,总长度约200米。巷陌均用石板铺砌,两侧房屋均为上下两层,高耸的门窗、门槛、柱梁,都因年代久远,呈现栗色,给人怀旧之感。
3、大招桥
大招桥位于东山村古驿道前,据石碑可考,该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历经数百年风雨磨砺,现成为了见证东山往日繁华的“断桥”,该桥于民国甲寅三年,即公元1914年重建,至今完好。
5、摩崖石刻
在东关寨通往小武夷(丹霞地貌的石门坑)古道旁,两块对峙矗立的巨石上,刻有宋代文豪欧阳修题写的“遗照台”和“三生石”摩崖石刻。据传说,这是1100多年前欧阳修到兴化府谒祖时路经此地留下的题词。
6、龙屿十八溪
春夏时节,龙屿溪犹如群山之中的一块碧玉,水花晶明,在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峰峦之中,于飘飘忽忽、千姿万态的云朵之下,龙屿溪一派云山相映,蔚成一幅“云中有山,水中有云”的壮丽山水画。
7、古榕听涛
古榕听涛是紧邻东关寨,经历300多年风雨洗礼的一棵小叶红榕,树冠占地约5亩,独木成林,周边翠竹松林连片,风来涛声起,连绵不绝,自成风景。
8、古民居—三宝庄
三宝庄清爽干净,卫生状况堪称赏心悦目,在农村真是少见,说明了现代的东山人仍保持着勤劳文明的淳厚民风。
9、安福境
安福境,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170多年。每年正月十五,当地村民相聚于此,庆祝元宵节;每年正月九月初九,当地村民相聚安福境,为所供奉的神明过生诞。
10、会潮庙
会潮庙,原名二都庙,是近十几年当地村民在会潮庙原址重修,会潮庙的起源无从考究,相传庙内神明十分灵验,每逢初一、十五到庙里祭拜的村民络绎不绝。
11、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是东关寨何氏家族建设,是何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何氏一族为纪念先祖,教化后人而建立的祠堂。
福清市龙田镇
建议在WIFI环境下查看,土豪请随意
山利村位于东壁岛的中部,东西临海,与著名的旅游景点黄官岛一衣带水,南与厝场村接壤,北与茶腰村毗邻,据东壁岛滨海旅游度假村只有咫尺之遥。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 6个村民小组,人口1106人,201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为15696元,高出我市农村人均收入200元。
2005年东壁岛围垦之前,进出岛没有通道,山利村处于封闭状态。正是这种隔绝状态,才使得未开发的山利村得以完整地保存历史风貌、人文风貌,也使得自然风貌、生态风貌得以延续。
在自然风貌和历史风貌中,山利村不同于岛外其他任何一个村庄的最大特点是,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罕见的古民居建筑群。
山利村古民居建筑群规模十分庞大,占地面积约100亩,房屋187座,建筑面积约28786平方米,为福清罕见、保留完好、极具古代渔村风貌的连片集中建筑群。其建筑造型、结构、材料具有海岛渔村本地域特征,属于东壁岛共有特色遗产,且具有典型代表性。山利村古民居以土木石灰瓦为主,它不仅传承了千百年来渔民住居传统,也使得民居文化得以延续。这些古民居建造年代上可追溯至清代、民国、建国初,下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有很高的科学、文化、历史、考古价值。
现存的古民居建筑群与周边环境原貌保存完好,与岛上自然风貌协调统一,格局体系中无突出不协调新建筑。至今,山利村村巷体系完整,传统公共设施利用率高,与生产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古民居仍有原住民居住,不仅保持了传统区的活态性,还保持良好的传统格局。
经过百年风雨沧桑,历史久远部分建筑墙体坍塌,内部木质结构雕刻陈腐,为了保护好其建筑完整性,近3年来山利村委共集资377.2万元进行部分房屋修复、道路建设和饮水工程。
2014年经福清市有关部门认证,山利村古民居建筑群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保护。
进入本世纪以后,山利村有了自己的村规民约:不大拆大建、不套用城市建设标准,那就是在原有的古民居建筑群里,不得随意拆迁旧有房屋、不得重建混凝土建筑物。
现在,山利村正在认真着手编制村庄规划,积极稳妥开展古民居建筑群的保护修缮,优先保护村落内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保护好传统村落古街古巷、传统格局,以及与传统村落密切相关的地形地貌、海滩海岸、乡土景观、自然生态等景观环境。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加强管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力度,彰显渔村建筑文化、渔耕文化、生态文化等独特魅力。根据本村实际情况,按照“重点推进、打造精品”的要求,把总体划分为文化体验、滨海休闲、幸福新村、和谐人居等四大板块,从抓点连接到成片,将山利村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渔业产业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新型代表和城乡统筹的示范区;打造成风景怡人的观光休闲生态旅游点;打造成保得住传统、留得住特色、记得住乡愁的“山海福岛﹒美丽渔村”。
山利村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该村在申报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的同时,深入挖掘本村的人文风貌、地理文脉、民俗风情等内涵,强化乡村观光、滨海休闲、文化体验以及乡村度假等复合型旅游开发,积极打造特色旅游景观名村。
山利村建设福建省特色旅游景观名村的总体规划是,借助东壁岛旅游度假村升级改造契机,依托东壁岛上与山利村现有自然景观、古民居、民俗文化、海鲜美食资源,在规划建设渔人码头、游客中心、讨小海基地、二级渔港、星级厕所等新景点的同时,着手建设包括餐厅、海鲜大排档、乡村酒吧、茶座、咖啡吧等在内的渔乐文化美食街;渔村文化民俗馆;渔村文化客栈;精品乡村酒店;渔村文化风情广场;滨海浴场;环岛骑行道;幸福新村建设等八大工程项目,力争在最短时间内,使山利村成为我省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实现最美海岛渔村的宏伟目标。
来源: 福清市美丽乡村建设 作者: 福清市美丽乡村建设原标题:【喜讯】福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公示,福清市有3个镇村榜上有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