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美丽乡村——新厝镇峰头村非常有特色
新厝镇位于福清市西南部,与莆田江口镇仅一桥之隔,东临兴化湾畔;西北与渔溪镇毗邻,与江阴镇相望。
新厝历史悠久,乡风民风淳朴,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新厝不同于福清其他地界的独特文化。今天,小编带你逛一逛峰头村。
民俗文化相互交汇
从福清市区驱车向南出发,大概经过40分钟,便来到了新厝镇。峰头村面积不大,常住人口也不多,但这个乡村却融合了福清与莆田两地文化的精华。
在这里生活七十多年的翁德隆告诉我们,当地村民以往都靠出海谋生,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陆续漂洋过海出国打工、留学,有的甚至成为一代新侨民。
“一个在东边的叫东澳,中间一个叫做大澳,我们这个就是峰头村,这个山就是苍龙山,我们的妈祖就是建在苍龙山上,这个地方过去就是三澳村,前面那个地方实际上第二澳叫做大澳的前面的地方,实际上是个大海港,就是港口,通往世界各地。”翁德隆说,由于这里的地理位置与莆田相邻,受莆田文化的影响,所以在这里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妈祖文化,妈祖文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妈祖信俗”文化更是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节日庆典,当地村民都会自发组织到一起,参与“妈祖信俗”的文化活动。
除此之外,峰头村也融汇者新厝各种特色民俗。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海族舞,海族舞表演时,渔民们根据鱼虾不同特征,表演各式舞蹈动作。村民手举着用竹篾、白绸布或棉纸,扎制的各种海族模型,随着两颗彩球模仿海族姿态手舞足蹈,海族模型造型奇特,色彩鲜艳。整个行进队伍表演时还配合着锣鼓器乐,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据介绍,海族舞是根据闽台沿海民间传说编演的踩街游艺形式。
翁德隆说,逢年过节,村里搞海族舞表演,游村道、闹大埕、入渔户,可谓红红火火,目的是祈求渔民出海能平安、出海捕渔获丰收。既朴素又蕴含哲理的话语,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然而,由于年代更换,社会变迁,海族舞也是几起几落,文革时破旧,被侧地消除,现在又渐渐的开始受到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少青年重编“海族舞”,让这项传统艺术重放光彩。
除了海族舞,该村还流行着另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舞蹈——伡鼓舞。伡鼓舞的道具是由一面大鼓、数十对大钹、两面大锣等组成。表演时,两名旗手持一横幅作前导,其他钹手组成队列。4名村民手擎凉伞来回穿梭。整个队伍在锣鼓钹声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锣声悠扬,鼓声动听,钹声悦耳,时而高昂激烈,时而悠扬流畅,时而深沉含蓄。
伡鼓舞源于明朝,盛行于清末,是广泛流传的民间广场艺术形式。在新厝镇,乡亲们也以这种独特的民俗表演求得一方安泰,而车鼓舞传承至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成为了村民们一种健康快乐的运动方式。
据传,明嘉靖年间的倭寇之患,是伡鼓舞产生的最初缘由。当时,戚继光率兵从浙入闽,赶赴兴化府平倭。戚继光邀请民间勇士负鼓擎旗参战,以疑惑倭寇。鼓声如雷,喊声震天,倭寇吓破了胆,纷纷束手就擒。从此,当地人爱上了威风的伡鼓舞。
时代变迁,城市的发展,峰头村许多乡亲在世界各地拼搏闯荡。随着国家对旅游政策的支持,峰头村未来的发展,村民们也希望,新时期下峰头村也能与时俱进,利用靠海的优势,打造水乡渔村与农家乐发展进行集合,而这个大胆的宏图正在勾画着。
小吃卤面别有风味
走走看看,当然少不了吃的。这不,一阵阵香味扑面而来。到底是什么菜如此诱人?随味而来,原来是从附近一处农家饭馆飘来的。在厨房内,厨师们正在做一到当地特色小食——新厝卤面。
此时,厨师已经开始配置高汤,每份高汤要兑多少水都是固定的,稠了不行,稀了也不行。而后是配料上,瘦肉、香菇,虾干,干贝等是必备的,接着就是面筋了,面筋是很有讲究的,它不像山西面和拉面那样,现场把面团拉成细面,这个面条要用不同面粉按比例加工,打出来的面要韧性,下锅后不易糊掉。
这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火功。卤面之所以是叫卤面,因为它是在文火中慢慢炖出来的,让高汤和配料的味道渗透到面条里面,这样的话,出来的面才能有味道,汤是粘稠的。一般来说,面出锅只要3到5分钟时间。这样煮出来的卤面口感也是非常的不错。
新厝卤面不仅做法简单,而且味道鲜美,如今新厝卤面已经成为新厝人婚寿宴席上必备的一道菜,也是家家户户过年时必备的一道菜,更是在外新厝人怀念家乡的一道菜。
“这个是有办喜事的人,这一碗是必定要做的,面是代表长命百岁的意思,意思是结婚啊还有做寿啊,那就等于这一碗面名称就不一样了,就不叫卤面就叫寿面了,一边给他做寿,一边大家吃了也长命百岁。”食客陈友兴对于家乡菜头头是道。
陈友兴从小吃着新厝卤面长大,他告诉记者,新厝卤面的煮法就是不干不稀,原滋原味,也是福清的特色小吃,如果是遇上重大节日,厨师也会根据添加的佐料,代表着不一样的寓意。
“比如说往面炒了一个蛋,炒蛋以后切散放在里头,就代表太平的意思,还有炒花生放在那个碗上面,就是百子千孙的意思,花生就是子子孙孙发达的意思。”
建筑风格各得益彰
用过午饭之后,我们闲庭信步于峰头村的小路,道路两旁种满了龙眼树,硕果累累,路人伸手随意去摘,却不会遭人责骂。村民们告诉我们,正是这里民风淳朴,全村百姓如自己家人一般,团结友爱,互信互任。
沿着道路走了一刻钟,我们来到了一处古民居。门口灯笼高挂,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硕大的牌匾,村民翁德隆告诉我们,这个牌匾是清朝嘉庆年间的,起码有三百多年了,而这里,曾今居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
“我们老祖宗姓翁的,翁承赞,他中过举人,然后就是钦赐的匾额,那这个家族是我们全村三个家族之一,现在这个家族在海外的有大好几千人,光跟我同名的就有三个,所以这个就可见他的家族之大。”
由于年代久远,后人迁居,这座古宅几经翻修,如今留在这里的,只有铺满了灰尘的案桌,偌大的宅院如今显得寂寥冷清,仿佛也只有透过那块钦赐的牌匾,还能隐约看到当年这院落的热闹景象,以及诉说着屋主的辉煌。
峰头村与莆田相近,少不了莆田风格的建筑。村里很多建筑都有非常明显的莆仙特点,尤其是屋檐下的那些无比精细的木雕,纹路清晰优美,线条流畅细腻,花鸟人物栩栩如生,而且层次分明。
在古民居内走了一番,这里各式木雕同样十分精致,徘徊于此,好想让时光缓缓流淌。作为莆仙民居与闽南、福清地区的民居比较,虽然外表材料都是用红砖,但从平面布局到外观造型上也有很大差异,莆仙传统民居的屋顶造型大多作双坡面悬山顶,燕尾脊,有别于闽南地区的硬山顶,这种造型让曲线的坡面与起翘的屋脊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使原本较为生硬古板的屋型显得飘逸,洒脱而富有韵律,成为莆仙民居建筑标志性特点。
莆仙传统民居基本格局,一般以厅堂为主轴的单体建筑和以天井为中心的单元院落建筑,单位建筑由三间厢、四目厅和五间厢等三种规格,再由五间厢扩展为不同形式的连体大厝,其特点是对外封闭、对内开敞,这种格局方式也是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紧密相连,适应莆仙人聚族而居,共享厅堂的传统习俗。对于这样的建筑风格,每次来到这里,不论是翁德隆,还是来此参观的游客都是十分感慨。
我们的发现在峰头村也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有些东西需要亲身体验才能有更多的感悟,如果您有时间,不妨就来峰头村一探究竟,来发现福清乡村的美。
来源:印象福清 原标题:福清美丽乡村——新厝镇峰头村丫有特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