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头侄儿 发表于 2018-10-16 03:49:12

乡风文明,宏路街道周店村的水土很养人!



  “暮鸟归巢急,寒牛下陇迟。”
  ——唐代诗人陈甫在《村居》一诗中,描绘出了农村一派安宁祥和的田园气息。
  现如今,相较于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宏路街道周店村更增添了些许现代、文明的气息...

  宏路街道周店村
  作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积极探索乡村文化发展道路,为我市建设“村美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勾勒了一幅美丽图景。
  文明涵养铸就淳朴乡民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走在周店村的村道上,你会不由自主地被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的树木花草所吸引,品味着微风里飘来的浓郁花香;抑或在连排的文化墙下驻足观看,欣赏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美丽乡村正在诠释文化育人的深度内涵。

  除了在环境上大做文章,提升村庄品位,周店村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应本村发展的村规民约。“我们组织了大合唱、民乐合奏、交际舞等7个文体小组,每天早晚都有上百人聚在一起健身、娱乐。”周店村党支部书记纪敏向记者介绍,村里还成立了乡风文明监督小组,对陈规陋习进行制止和规劝,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加文体娱乐和社会公益活动,养成文明健康的农村生活方式。

  此外,周店村每周二雷打不动的“道德讲堂”算得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特色风景。
  “道德讲堂作为提升村民道德水平和全村文明程度的重要舞台,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纪敏说,讲堂主要通过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作一番点评的形式,传播身边“好声音”、传递社会正能量。

  “我们虽然身处农村,但环境整洁,乡风文明,文体设施、文化活动一点也不比城市少,幸福指数很高。”周店村的村民对家乡充满了认同感,对街道、村干部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正风树德团结热心乡贤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新农村建设时,要求乡村要记得住乡愁。而乡贤文化滋养着乡村、润泽着乡风,正是对“乡愁”最有效的保护和挽留。宏路街道以此为抓手,大力发展乡贤文化,鼓励引导乡贤反哺建设城乡环境,让文明新风惠及广大群众。

  周店村是全市最早开展“无职党员”实践的一个村,该村党支部根据党员的能力状况、兴趣爱好和本村实际工作的需要,因事设岗、因需设岗,并做到以岗定人、责任到人,让有能力的热心群众党员参与到治安维护、民事纠纷调解、树木管护、卫生监管等工作中,使得该村基层党建成为了全市的领头羊。
  “不仅有热心党员,还有热心企业家,他们为周店村新农村建设做了巨大贡献。”纪敏告诉记者,村企业家纪家琳通过召集村其他爱心人士成立了教育慈善基金会,奖学助教,扶贫帮困,募资125万元用于改善和提升教育教学设备等硬件条件,奖励优秀教师,促进周店村新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此外,该村企业家捐资1000多万元用于成立助老基金和重建老年人活动中心,使得该村尊老、敬老、爱老蔚然成风。
  建设“美丽乡村”,村民群众是主体。在周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热心乡贤充当了重要角色。
  内外兼修锻炼健康乡老
  农村老年人如何养老成为当下最直接的民生问题之一。周店村总人口3050人,总户数890户,其中60岁以上552人,占总人口的18.6%。在这样的环境下,该村把“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建设列入文明村、美丽乡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当中,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并通过多种形式,让他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受到老人欢迎。

  周店村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体现的正是一座城市、一个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温情与敬意。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该村打造了掷球场和门球场两个老年人体育锻炼项目,还设立了老年人学习会议室、棋牌室和健身室,帮助他们加强学习锻炼,提升生活品质;通过开办老年学校,为他们提供日常活动、学习的固定场所,深受群众欢迎和认可。

  周店村85岁老人纪国红感叹: 我们有那么多的地方可以健身玩乐,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理发,还可以免费享受多项医疗服务,活了80多岁,真是越活越幸福!
  大家都忙着干正经事,家庭关系和睦了,邻里关系和谐了,干群关系亲密了,生活都更有滋味了。

来源:福清侨乡报 作者:林翔 郭成辉原标题:村美人和乡风文明,宏路街道周店村的水土很养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风文明,宏路街道周店村的水土很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