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西涧寺始建于宋朝,古时候的作用是....
福清西涧寺,始建于宋天圣四年(1026年)。明初在寺前设一长亭,为迎送各地官员进出城时的小憩、饮茶之所,因此原名“茶亭寺”。明天顺六年(1462年),住持僧恒茂主持募缘重修,前座为西涧殿,供奉道教神祇,后座为佛寺。明万历年间,福清港头后叶村人、首辅叶向高及名士陈仕贤曾在该寺读书,并建有报恩祠,内祀知县许梦熊的神位,以报答其擢拔之恩。叶向高亲笔题匾“海国瞻依”四字,并撰联曰:“廿年来遗爱犹存行道兴歌思蔽霈,百岁后明湮勿替秋风洒泪荐馨香”。该祠惜已不存。叶向高还在寺内挖了一口水井,供僧人饮用,后人称之为“叶相井”。该井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历经400多年,保存完好,水质清澈甘甜。
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传说一牧童坐殿成佛,遂成奇迹,名传遐迩。1925年,在报恩寺内创办一民办小学。上世纪30年代,报恩寺改为戚公祠,主祀抗倭名将戚继光。1940年,创办私立融侨中学,翌年因日军侵犯县城而停办。上世纪50年代初,改设区公所,后又改建为纺织厂。1997年,该寺投资280多万元进行大规模重建,占地1520平方米,建筑面积1340平方米。2006年,投资400多万元的西涧寺大戏院正式动建,2009年竣工落成,占地700多平方米,分两层,呈扇形结构,紧附在西涧寺西侧,远观与寺院浑然一体,内设座位1100多个,为福清城区又添一景,结束了该寺无戏院的历史。
图源水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