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守护福清文化,他把自己的家变成“博物馆”
耕地用的犁旧屋顶的瓦
算数的算盘
传统的杆秤
……
这些物件对于现在的青少年,
或许有点陌生,
或者有所耳闻但没有亲眼所见,
而对于中老年的人群来说,
这些却是满满的回忆。
在福清阳下街道作坊村,
有一名收藏家,
因收集这些传统民俗用品而远近闻名。
位于阳下街道作坊村陈修俊的家中,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客人到这里参观。这些陈列整齐,充满着古香古色的柜子,并非是博物馆的展览品,这些都是民俗收藏家陈修俊的宝贝。据不完全统计,陈修俊大大小小的藏品有几十万件,因此他的家在民间被誉为“民俗博物馆”。
1964年,陈修俊出生在福清阳下街道作坊村中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儿时的陈修俊沉迷于老房子精美的横梁雕花,做工精细的石板雕刻,感叹于古人的制作工艺。受祖辈的影响,“收藏志向”在陈修俊年少的心里萌发出了芽孢。
1981年,17岁的陈修俊应征入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活,与此同时,也开启了他的收藏生涯。入伍第二年,陈修俊就利用国家当兵补贴的7元钱到连江各个山区收历代古钱币。小小的古钱币,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通过30多年的收集,从古代贝壳钱币到第五套人民币,陈修俊一应俱全。透过古钱币,陈修俊仿佛可以看到一个朝代胜败兴衰,春秋战国时的金戈铁马,秦始皇一统中国时的巨大魄力,盛唐时期的国富民强,四百年满清的浮沉。
从部队退伍后,陈修俊回到家乡,但任作坊村村委书记,在工作之余,陈修俊常常在福清走街串巷。当时,福清刚开始旧城改造,城区大面积拆迁。而对陈修俊来说,这正是收集老物件的好机会。当时,陈修俊每天走街串巷收购古家具物件之中,不论品相如何,只要有人愿意卖、愿意送他,不远万里,陈修俊都统统拉回家中。然而,当时陈修俊家中的条件并不富裕,他常常为了收购藏品而省吃俭用。
说起自己收藏的古家具、古物件,陈修俊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些古家具不仅是福清民俗风情的浓缩,鞥像是一部历史长卷。陈修俊终日与它们相伴,仿佛与古人对话。三十多年的走南闯北,让陈修俊从门外汉蜕变成为一个熟读历史收藏者。
民间收藏、民俗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当地文化的血脉。
每一件藏品,都记载着一段历史岁月。每一个物件,都有其背后的动人故事。收藏最终的意义终究是要回归文化传承。这位收藏家的执拗,正逐渐影响着他的子孙后代。现如今,陈修俊的二儿子陈枝明逐渐从父亲手中接过衣钵。凡是有客人前来参观,他都主动担任起解说的工作。跟他父亲一样,家里的每一件物件,他都能说出说出其背后的蕴含着的历史文化。
随着年岁的增长,陈修俊也开始逐渐进行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收藏更有意义。对于陈修俊来说,收藏已经不单单只是自己的一项兴趣爱好,更成为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责任。在一都镇修复宋代古廊桥期间,陈修俊将自己的收到的廊桥构件捐赠了出来,让古廊桥重拾昔日的光彩;早在2016年,陈修俊向黄檗寺捐赠了流失200多年的4个清朝佛塔构件。塔铭文物的回归,对研究隐元禅师和黄檗寺佛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陈修俊正用他的实际行动,帮助地方政府梳理地方历史、挖掘地方文化,彰显“大福清”的历史文化积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