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家粿爷爷 发表于 2018-9-25 07:59:30

解放前的福清,曾在这里发出革命的信号

翻开福清革命史,一段记载着中共福清县委在北厝重建的红色岁月沉默了近70年。
1948年7月,根据中共闽中地委工作部署,地委委员俞洪庆等在海口北厝村(现属龙山街道北店村)重建中共福清县委,恢复、壮大了福清各级党组织,带领福清人民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来福清的解放。通过查阅相关党史资料、采访革命后代,
“福清人民吃苦耐劳,民风强悍,敢于反抗外来侵略,保家卫国,敢于维护正义,捍卫国家主权……”在1997年由宋克宁主编的《福清革命史》的开篇,便记载着玉融儿女光荣的革命传统。福清自三十年代初就有回融进步学生、共产党员从事革命活动,并成立了党团混合支部。
1932年
福清革命先驱何文成建立了中共福清特别支部,在全县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共产党组织。
1934年春
中共福清特支扩建为中共福清县委,把革命重心从城镇移向农村,发动组织农民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翻开了福清革命的新篇章。
1934年南西亭暴动后
第一任县委书记何文成被捕牺牲。新的县委领导人刘突军、黄孝敏、陈炳奎、陈金来组织、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建立了罗汉里游击根据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此后的10多年岁月中,中共福清县委领导福清人民同日本侵略者及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英勇斗争,几经挫折,屡遭摧残,6位县委领导人先后被捕牺牲,县委组织先后重建6次。
1947年4月
龙高武装暴动夭折后,福清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摧残,全县有100多位共产党员、游击队员被国民党保安团抓捕,被杀害50多位;幸免于难的同志都分散各地隐藏起来。
1948年
在挺进戴云山战斗中负伤的闽中游击队福清中队队长俞洪庆由俞建海领着秘密转移到北厝,隐蔽在俞兆恒家里养伤。重建福清县委的重担便落在了俞洪庆的肩上。

解放前,伯父和父亲先后远赴印尼谋生,由于祖父年事已高且身体欠佳,不得已,兄弟俩商量让父亲回国照顾祖父,回国后的父亲在伯父的支持下兴建的这座房屋。

现年80岁的俞文泉老人是俞兆恒的儿子,他告诉记者,在当时,北厝是融城出东门的第一个大乡村里美的一个自然村,距离县城只有5公里,紧临县城通往海口的公路,交通方便,信息灵通。村子周围竹子成丛,树木成荫,有利于隐蔽转移。
当时北厝穷人多,本村共产党员俞建海常跟乡亲讲解革命道理,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乡亲在俞建海带领下走上了革命道路。随之,北厝的穷哥们都发动起来了,成为党的基本群众。因而北厝成为重建福清县委的一个良好的基点。
经过充分酝酿,于1948年6月,中共福清县委在北厝俞兆恒家正式成立。书记俞洪庆、副书记沈祖澄,委员陈振亮、陈振标、沈祖夏、俞建海(后增补),从此北厝村成为当时福清革命的心脏。
同时,北厝村俞兆恒等6位同志经俞建海介绍加入了共产党。里美党支部成立,俞兆恒任支部书记。党支部一成立就负担起保护县委安全、协助县委进行革命宣传和组建地下交通网络的重要任务。

据俞文泉回忆,党员们在夜深人静时挖了一段地道,入口设在家中的牛栏里,地道里可以打一张床铺,用于隐蔽住人,存放枪支弹药、印刷机、宣传品等;还在北厝西边杂草丛生的土坡上挖了个洞,埋了一个直径30厘米的大瓮,作为存放县委秘密文件的“保险箱”,至今仍保留在家中。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
北厝作为福清县委所在地、福清革命的一个中心点,
慢慢带领着人民群众走向光明。

949年农历正月,在县委部署下,来自全县各地的几十位同志汇聚到北厝,首先进入莆田大洋游击根据地打游击;1949年清明期间,又有100多位武装人员在北厝俞兆恒家里住一天两夜后,开拔进入福清、莆田交界处打游击。
当时还是孩童的俞文泉说起那段时间家里的热闹仍然印象深刻。
福清临近解放时,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在里美搞最后一次“清乡”,派军队包围北厝村。此时,人民解放军已逼近融城,国民党军队闻讯匆忙逃遁,北厝才避免了一场劫难。北厝人民经历了一年多的艰苦斗争,终于合上了那一页浓烈的历史,当福清融城飘扬着鲜红的“八一”军旗时,福清人民也迎来了翻身做主的新时代。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70年过去了,我们缅怀这段历史,激活红色基因,就是要把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与我们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让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放前的福清,曾在这里发出革命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