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少林寺起置年代考
<section><section><section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sectio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caret-color: var(--weui-BRAND);letter-spacing: 0.034em;"></span></section></section><p>文/藕峰山人</p><p>图/陌泥</p><p>虽然淳熙《三山志》、弘治《八闽通志》和古文献都记载了福清少林院或少林寺,虽然少林院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发现了古钱、陶器、瓷器、大石盂、石药臼等大量文物;但都没有准确的少林寺起置年代的记载,即没有始建时间。这真使人感到美中不足,令人扼腕叹息。福清各媒体和福州各媒体从已有的文献和文物推断,少林寺的起置年代在北宋年间,这已经成为共识。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很值得商榷,少林寺起置年代会不会更早?</p><p>一、存寺时间</p><p>(一)文献记载</p><p>宋淳熙《三山志》在福清县“寺观”中载:“东林院,新宁里……少林院,同里”。曾师建的《闽中记》修纂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梁克家修的《三山志》修纂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这两书都收入少林院。可见少林院在南宋绍兴四年(1134)和淳熙九年(1182)已经存在。</p><p>宋刘克庄《后庄先生大全集》卷159的《诚少林、日九座》一文是少林寺的郑德诚和九座寺的陈祖日两人的墓志铭。从墓志铭可以看出少林寺在南宋宝祐甲寅年(1254年)已经存在。</p><p>从上文可以看出,福清少林寺在南宋绍兴四年(1134)、淳熙九年(1182)、宝祐甲寅年(1254年)已经存在,最早的时间是绍兴四年(1134)。</p><p>(二)文物</p><p>从1995年7月到1996年6月,少林院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据他们的报告说,遗址从上往下分为五个文化土层,已发掘四个土层,四层以下还未发掘。</p><p>考古队发现和出土了上千件文物,不少文物都有干支年号,如:“甲午”、“乙卯”、“乙丑”、“戊午”等;但这些年号无法断定少林寺存在的时间。其中一口圆形大石盂,口沿上刻有“少林当山僧月休为考妣及自身舍石盂一口,大观四年(1110年)十二月”的铭文。还有一件石药臼,一侧阴刻有:“住山祖僧□□庆元已卯道□”,另一侧刻:“弟子郑□□宗林八娘□□一贯 □足□”等铭文(7)。</p><p>大石盂和石药臼的年号的是大观四年(1110)和南宋庆元乙卯年(1195),可见少林寺早在北宋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就存在。</p><p>考古队在遗址发掘了36钱币,其中铁钱3枚:在第四土层中有一枚最早的五代闽国(909——945年)仿唐朝的“开元通宝”,一枚为“雍正通宝”,第三枚无法辨认。铜钱33枚,一枚“乾隆通宝”,另三枚无法辨认。以上29枚铜钱,都是从北宋真宗到徽宗年间。其中宋真宗咸平通宝(998——1003)2枚,景德元宝(1004——1007)1枚,天禧通宝(1017年——1021)2枚,共5枚。这些钱币都集中在北宋年间,可见少林寺在北宋年间就已经存在。</p><p>(三) 少林寺产钱数量</p><p>据方志记载,少林寺产钱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寺院,这可以推测少林寺的起置年代比较早。</p><p>新宁里的寺院,《八闽通志》收入13所,其中龙溪寺、招福寺、龙居寺和大仵寺没有起置年代,方乐寺的起置年代存疑,这5所寺院本文不予讨论,只讨论《三山志》中有起置年代的8寺:</p><p>1、新城院:新宁里,后梁贞明五年(919)置,旧产钱二百八十六文,“曾记”:二百七十九文。</p><p>2、栖林院:新宁里,宋明道二年(1033)置。旧产钱九十五文,“曾记”:一百文,《县申》:一百四十五文。</p><p>3、瑞峰院:新宁里,宋皇祐五年(1053)置,旧产钱七百一十三文,“曾记”:六百九十三文。</p><p>4、大泽院:新宁里,宋嘉祐二年(1057)置,旧产钱五百五十八文。</p><p>5、东林院:新宁里,旧产钱一贯一百四文,“曾记”:一贯一百四十文。《八闽通志》记载是宋元祐中(1086——1093)置。</p><p>6、重林院:新宁里,宋元祐八年(1093)置,旧产钱九十九文。</p><p>7、后塘院:(崇抄作“后唐院”),新宁里,宋宣和七年(1125)置,旧产钱七十二文。</p><p>8、少林院:旧产钱一百七十七文,“曾记”二贯三百八十二文,《县申》三百七十七文(5)。</p><p>“曾记”少林院的产钱数量是2贯382文。五代时期福清有16所寺院,少林院产钱数量居第二。宋代有146所寺院,少林院产钱数量居第四。这所寺院建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中,远离城关和繁荣的平原地区,但产钱数量却遥遥领先,这可以推测少林院的兴建时间可能在北宋以前。既然少林寺兴建时间那么早,为什么兴建时间不载入“旧记”或“曾记”呢?这只能说明少林寺的起置年代距离宋庆历初年的“旧记”或绍兴初年的“曾记”比较遥远,没有确凿的日期载入。这被《三山志》称为不知起置年代,宋代福清有47所寺院不知起置年代,少林寺就是其中之一。</p><p>(四)“唐侍郎”残碑</p><p>少林寺遗址有一块残碑可以证明少林寺起置年代在唐朝。这块残碑阴刻着:“…□唐侍郎同…”。“唐侍郎同”这四个字还比较清晰。今人对这块残碑却弃之如敝屣。俞达珠先辈撰文说,2008年他到少林院参观“文物陈列”时就发现这块残碑不见踪影。这残碑的文字是“唐侍郎”“同”谁参观或视察少林寺?“唐侍郎”是谁呢?“同”的那个人是谁?福建是蛮荒之地,唐代和朝廷的互动也不一定很频繁。查遍文献、网络和数字古籍,虽然唐代福清籍和福州籍的高官不少,但却没有“唐侍郎”,不过福建各方志还是记载了唯一的“唐侍郎”。</p><p>《三山志》卷之八载:“忠懿王庙 (福州)庆成寺之东”。“天佑元年(904),封琅琊王。三年(906)闰十二月,敕立王《德政碑铭》。礼部侍郎于兢之文也。碑立庙中”。明万历《福州府志》卷之七十二“古迹”载:“瑯琊忠懿王故宅 在庆城寺南,唐侍郎于兢撰德政碑,犹巍然峙社中”。明万历的《闽都记》卷之八载:“忠懿庙 本王审知故宅,在庆城北。有唐季侍郎于兢所撰《琅琊王德政碑》、宋钱昱祠碑”。据各方志记载,来福州的高官只有一个唐季侍郎,并且是唯一的一个,他就是唐末的于兢。于兢会不会去福清参观少林院呢?少林院遗址的“唐侍郎”是不是他呢?</p><p>我们试来还原当时的时代背景:唐天复元年(901),朱温把持了朝政,翁承赞时任唐右拾遗,于兢时任唐礼部侍郎。唐天佑元年(904),朱温命翁承赞回闽册封王审知为琅琊王。此后,翁承赞就成了沟通洛阳和福州的桥梁。天佑三年(906)闰十二月,朱温命于兢赴闽为王审知撰写德政碑。这两人的宦海简历如下:于兢,河南人,唐天佑四年(907)以礼部侍郎知贡举。朱温篡唐后的后梁开平二年(908),于兢自吏部侍郎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就是宰相。翁承赞,福清人。开平四年(910),后梁授翁承赞为福建盐铁副使,回闽册封王审知为闽王。后来翁和朱温分道扬镳,辞官回闽,王审知拜翁为同平章事。</p><p>由于没有文献记载,我们只能还原其历史的本来面目:翁承赞因为和高僧亚齐是好朋友,晚年既不定居福清老家,也不定居福州,却定居崇安县北吴屯里,以至其季子翁藻光也遁入空门,就是因为崇尚佛教。王审知也崇尚佛教,他在任时间很短,却在福州周边建寺多达267所,费耗过之。可能于兢也崇尚佛教?因为少林院声名远播,在唐天佑三年(906)闰十二月,于兢就到同僚的家乡福清参观了少林院。由于两人都官声显赫,所以少林院为了扩大影响,才勒石纪念。这个于兢一出现,少林寺的起置时间就从北宋上溯到唐季。这块残碑字字千斤,是少林寺遗址发现和出土的最珍贵的文物之一,说它价值连城,说它是镇馆之宝,都不为过。但却被后人视如草芥,希望有关部门对残碑妥善珍藏。</p><p>有人肯定会说,于兢的说法可信度很值得怀疑?我们认为,只要能查出唐代的福州或福清有第二个“唐御史”,那就说明这个说法不可信。否则于兢就是可信的。我们希望有人查出于兢不是唯一的唐御史。</p><p></p><section><section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section></section><p></p><p>二、废弃时间</p><p>福清少林寺什么时间废弃呢?</p><p>宋《三山志》共收录福清196所寺院,《州籍》不载的6所除外。明弘治三年(1490)的《八闽通志》共收入206所寺院,只有23所俱存。可见从宋代后叶到明代前叶,福清寺院断崖式的下跌,明季寺院只有南宋后叶的十分之一。明正德庚辰年(1520)的《福州府志》共收入190所寺观,只有24所尚存。明万历癸丑(1613)的《福州府志》只有21座寺观。万历四十年(1612)的《闽都记》只有19所寺观。明末的《闽书》只有5所寺院。清康熙六年(1667)的《福清县志续略》共收入71所寺观。清乾隆十二年(1747)的《福清县志》共收入60所寺观。可见清朝初年,福清寺观止跌回升,是明末的三倍。从各朝代寺院数量就可以看出少林寺废弃的时间是在明朝初年。</p><p>再看看《八闽通志》卷 75第1112页——1115页福清县“寺观”类的记载:“瑞峰院宋皇祐间建。大泽寺宋嘉祐中建(上二寺在新宁里)。……(已上四十二寺俱废。通上凡四十八寺俱洪武间并入黄檗寺)”。“方乐寺陈大建元年建。东林寺宋元祐中建。后塘寺宋政和七年建。龙溪寺、招福寺、龙居寺、少林寺、大仵寺:上八寺在新宁里”……。(已上七十六寺今废。通上凡七十七寺俱洪武间并入报慈寺)。“新城寺在新宁里,五代梁开平四年建。……(上二十五寺今废。已上凡二十六寺俱洪武间并入灵石寺)。可见在明洪武间年间,少林寺和新宁里的其他12寺全部废弃,分别并入黄檗寺、报慈寺和灵石寺。</p><p>《八闽通志》卷七十五“寺观”开头的一段话也说明了福建寺观盛衰的经过:“自吴孙权始建。……历晋、宋、齐、梁而始盛,又历隋唐以及伪闽而益盛,至于宋极矣!名山胜地多为所占……洪惟我太祖高皇帝创制立法,自非古有赐额为国祝厘者悉令归并,郡县并限僧之名数,而复禁其私度私创,使之自废。今之存者特千百之十一耳”。这段话更明确说明明洪武年间朝廷对寺院限制、调整和合并,寺院数量断崖式地下降。明初福清的寺院只剩下20所上下,相当于宋朝的十分之一。可见少林寺废弃的时间是在明洪武年间。</p><p>考古队出土的文物有清代早期的青花瓷和“乾隆通宝”、“雍正通宝”等钱币,也有清代的建筑物;所以有人认为少林寺在清初还存在。其实,这些文物都是在表土层和第二土层中,不一定和少林寺有关系。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少林寺那么大的建筑群,虽然废弃了,但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才能慢慢成为废墟。虽然明初合并到灵石寺,但也会有留守人员居住,所以清代遗址上遗留一些瓷片和钱币也很正常。</p><p>总之,少林寺在唐天祐三年(906)已经存在,起置年代可能是在唐大中元年(847)到唐天祐三年(906)。这一时期,福清兴建了23所寺院,其中唐大中元年(847)就兴建了11所。</p><p style="display: none;"><mp-style-type data-value="10000"></mp-style-type></p><p>转载自:印象福清</p><link rel="stylesheet" href="//www.fqlook.cn/source/plugin/wcn_editor/public/wcn_editor_fit.css?v134_cKz" id="wcn_editor_css"/> 不错不错支持楼主,写的很好
好
{:5_233:}
看起来好像还可以。 你字多你有理{:5_251:}暂时无法反驳! 还不错
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历史验证
页:
[1]